close

1.第一個字、詞、句、段

 

作為一名小說嗜讀者,我總是珍視一本書的第一字、第一個詞、第一句、第一段。閱讀的經驗時時刻刻提醒著我,一本小說可能就是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心靈旅程,閱讀一本好小說,意味著充實了自我的新經驗;讀完一本偉大的小說,則慶幸我這塵囂的心靈接受了一次滌淨與澄清的旅程。

 

小說家書寫的第一個字、第一個詞是整個旅程的起點,是整個故事建築的第一塊磚頭,有如預言般,決定了小說的氣質。魔幻現實小說家馬奎斯拋出一句耐人尋味的小說家言:「我只要寫下第一個字、寫出第一句話,我知道,這篇小說就要完成。」馬奎斯指的是長篇小說。

 

 

《食夢者的玻璃書》的第一個字是「女」,即女孩、女人、女性。讓我們像偵探般試著找出這個字的線索,「女」,關乎性別,柔弱的,陰性,與慾望有千絲萬縷的糾葛,它的對立面就是「男」,總是居於高位的、具侵略性格、陽性、充斥著追逐權力的慾望。

 

閱讀小說的時候,我喜歡為第一個字測字,因為,這是閱讀者的樂趣與權利,讓我一方面試圖與作者溝通,一方面保持讀者的閱讀權。

 

女僕用銀托盤把羅傑那封信(用外交部的正式信紙、落款也一本正經地連名帶姓)端來的那天早晨,距繆小姐抵岸上碼頭已經足足三個月。

 

這是第一個完整的句子。出現了三個人物(女僕、羅傑、繆小姐)、兩個事件(羅傑的信交到繆小姐處、繆小姐抵岸上碼頭)、兩個地點(外交部、碼頭)、兩個相隔的時間(那天早晨、三個月)與一句插敘(用括號表示)。

 

讓我試著組構這一句所透露的訊息:羅傑與繆小姐將在故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羅傑的信是故事的導火線,繆小姐也將因為這封信而有所行動;「外交部」,讓我們想到這關乎國與國之間的國際事件,這意味著整個故事牽連甚廣,假如是陰謀者流,或許要席捲整個歐陸;「繆小姐抵岸上碼頭已經足足三個月」,這表示繆小姐從某個遠方來到此處,她一定在期待著甚麼?而一封信的抵達,是否將改變繆小姐的人生呢?

 

至於一句完整的敘述就出現上下括號的插敘,倒是讓我皺了第一次的眉頭,因為這暗示了作者無法在敘述中完整的交代事件始末,果然,在開篇的第一個章節(10、11頁)就出現了多達四句插敘,我耐著性子讀到第87頁時,毫不留情的寫下關於過多插敘的眉批:不算少的括號文字,說明作者賣弄俏皮,也表示或許沒有更好的書寫技巧將事件、意義、暗示放入敘述中。

 

不論如何,讓我們接下去讀完第一個段落,像食蟻獸尋覓散落在地面上躲藏的螞蟻。

 

從她點的那枚潔白晶瑩、半凝固的水煮蛋,在銀碗裡熱呼呼冒煙的那個早晨回溯,繆小姐已經整整七天沒見到羅傑了。

 

從銀托盤、外交部正式信封、晶瑩的水煮蛋到銀碗,這是個上流社會的社交空間;「七天沒見到羅傑」,是否暗示羅傑這七天正在做甚麼,以至於未見、不願見繆小姐;而一封官樣正式的信紙,則拉開了繆小姐與羅傑的距離。

 

我們回過頭再一次檢視這完整的一段敘述,文字與情節似乎偏向通俗,屬於維多利亞時期的廉價小說風格,適合讓不諳世事的有閒階級,在花園午後慵懶的陽光下閱讀,以奇風異俗的驚駭畫面滿足單調而公式化的日常生活,但是,只要掩上書籍,奇風異俗僅只是作家為我們編造的故事,它為空白的時光提供了光怪陸離的顏彩,儘管危言聳聽,卻是無害於階級生活,因為故事終將稍縱即逝。

 

我真希望我的直覺或者讖言是低估了高登‧達奎斯,或許高登‧達奎斯有意使用廉價驚悚小說其實是意有所指。

 

2.故事怎麼被說出來?

 

他選擇死在日內瓦而不是阿根廷。

 

幾年前讀完波赫士的自傳後,在我腦海裡閃過如斯一句──如果我想寫一篇關於波赫士死亡的小說。我的意思是,這個電光火石的一句話,充滿了故事的能量,也預知了有個故事誕生了。

 

我試著從這樣的想像閱讀有個迷人書名的《食夢者的玻璃書》,〈食夢者〉讓人引頸盼望是,什麼人(者)必須要食夢?往昔所見的書何以是由玻璃來作成?這本玻璃書用來做些什麼事?這些令人好奇的疑問,卻淹沒在開篇通俗廉價小說的敘述路數中。

 

試著閱讀以下的開頭,你可以有理由不滿意《食夢者的玻璃書》的開篇:

   

許多年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寂》馬奎斯

巴拉巴斯從海上來到我們家。《精靈之屋》伊莎貝拉.阿言德

當格裏高·薩姆莎從煩躁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他在床上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甲蟲。《變形記》卡夫卡

 

我帶著疑問與困惑閱讀《食夢者的玻璃書》,到了第四章〈龐尼費斯〉第233頁,繆小姐、紅衣主教小張與軍醫史文生三人第一次經歷各自的一段冒險之後的重聚,互訴各自的經歷,其實就是作者假藉三人之口來作一、二、三章的情節概述(233~239頁)。我猜測,到了第二次的三人相聚,還會有類似「前情提要」之類的敘述。

 

這個熟悉的橋段讓我第一次注意到作者高登‧達奎斯的背景──劇作家、劇場導演、實驗電影製片及小說家,曾兩度榮獲「加蘭劇本獎」。賓果──《食夢者的玻璃書》是為電影而準備的劇本,也可以說,《食夢者的玻璃書》就是文字電影。而歷來好萊塢電影編劇分有兩派傳統,一派重情節(勢力較大),理論直追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認為情節的地位大於角色。一派重角色,美籍編劇大師埃格理在《編劇藝術》一書中,將角色的地位提升到第一位。《食夢者的玻璃書》顯然就屬重情節派。

 

既然《食夢者的玻璃書》是個重情節的文字電影,高登‧達奎斯在創作這本小說的時候,在意到的並非是閱讀者,而是電影觀眾。好萊塢電影最大的成就是將故事規格化,在細膩的分鏡中創造每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橋段,好萊塢電影要給觀眾的是戲劇觀賞的過程,只要在過程裡讓觀眾大呼過癮,只要讓觀眾感到獲得了某種情緒上的抒解,或者讓觀眾將自己投射在英雄人物上,這樣就好。畢竟在戲散之後,每個人都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生活上的瑣事直如鬼魅在暗影中無聲無息撲來,我只是要用2、3百元的價格購買兩小時的冒險享樂。

 

換句話說,請你毫無負擔的閱讀這本電影小說,整個故事可以用英雄冒險旅程做出大架構,每個架構中的情節可以用不一而足的橋段填充。

 

(三個)平凡的人,在命運的驅使下,瓦解了魔鬼(食夢者)的巨大陰謀。

 

在這個英雄冒險旅程的大架構中,是由三段旅程循環往復,直到作者樂此不疲宣告結束為止(這就是連續劇、續集不斷衍生的理論基礎),這三階段分別是:

(1)    在平凡的世界有個事件鬆動了穩定結構。

(2)    被動或主動進行英雄的冒險,在苦難折磨下獲得啟蒙。

(3)    回歸到平凡世界之路,不論是否成為英雄,都在心靈上做了某些改變。

 

我們可以看到《食夢者的玻璃書》是以第三人稱全知觀點平行敘述來進行說故事的策略。

 

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從平凡無奇的世界,前往陌生的、不曾見識過的「非常世界」,這個序幕讓「觀眾」認同自己就是三人中的一人或是全部。他們在英雄的招喚裡(繆小姐被羅傑甩了想求真相而涉險、紅衣主教殺手小張因接案而發掘陰謀的存在、軍醫史文生為令人討厭的王子護駕)進入到陰謀的氛圍──食夢者製作可以食人記憶並加以控制的跨國陰謀──並因一步步進逼到陰謀的核心幾經遭到追殺,經歷了苦難折磨(繆小姐受到心靈強姦、小張與史文生瀕臨死亡的威脅並受傷慘重)後,終於阻卻了反派英雄羅莎夢的陰謀。

 

但是食夢者另有其人,羅莎夢者流只是其中強悍的棋子,因為這僅只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出版社挑逗著閱讀者的味蕾,或許就像閱讀一本玻璃書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於是我們就須繼續購買第二部、第三部,直到高登‧達奎斯再寫出新作。

 

喔,「我們正在閱讀一本類似食夢者的玻璃書」,這個念頭雖然一閃而過,卻讓我不寒而慄。這會是夢想成真?

 

3.有些細節

 

我還是希望閱讀一本小說就是回歸到心靈閱讀的本質,而不是猶如玻璃書一般具有魔力──吸收儲存記憶,操縱人心,並致人於死。

 

讀完《食夢者的玻璃書》,我必須追問自己,我是否體驗了一趟心滿意足且完美的歷程?我是否暢快淋漓、因感動而哭著或笑著?所有的英雄冒險與神話故事,總是令人起到某種心靈的滿足,也就是說,閱讀本身就是內省之旅,我們其實在探索自身的精神、內在與心靈,並因而獲得救贖。

 

《食夢者的玻璃書》的確讓我體驗了慾望、權力、愛與冒險的歷程,但是每個歷程卻總是隱而不清。高登‧達奎斯不是描繪了許多細節嗎?小說的細節不就是構成繁複意涵的意義?同樣是以書寫英雄冒險旅程聞名的史蒂芬‧金,為什麼更讓我著迷呢?他們也同樣注意細節,何以表現出不同的感覺呢?

 

究其不同,我發現高登‧達奎斯的細節在於外在物質,就像工筆細膩的描繪佈景,是要讓觀眾身歷其境,細節的目的是在經驗冒險,直如動作片讓你不經思考就可以隨著不隨意肌出拳、砍殺,感受血濺五步的臨場感。

 

史蒂芬‧金小說中的細節總是圍繞在人物的內心世界,每個人物的困惑、欲望、罪惡、快樂….的心理轉變,正是細節所在。因為這些細節的描述,我們彷彿也進入到人物的心靈裡,與他們一同或哭或笑,在每個行動的前沿,是心理的轉變驅動著我們成為這個或那個小人物也可以成為英雄的歷程。

 

三部曲第一部《食夢者的玻璃書》畢竟已經為我們展開了第一段英雄旅程,我們也獲得某種程度的臨場快感,儘管我們總是被快速變化的情節推著閱讀,前方的「食夢者」依然在黑暗中虎視眈眈,也許我們該試著學學繆小姐揉合理智的勇氣,雖深陷玻璃書依然可以由質樸無偽的理性之心拔出色慾與權勢構築的夢境幻影,於是我們可以擎著理性的光芒旗幟大聲的說:來吧!《黑暗之書》。

 

 

請投我一票:http://channel.pixnet.net/reading/vote/view/201

 

原文網址:【米其林的閱讀鑑賞單】http://blog.yam.com/book2010/article/285174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ass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